行业资讯

当前栏目: 首页Home > 公告资讯News > 行业资讯

赚多少钱才能治好“你”的焦虑?

更新时间: 点击:2352 所属栏目:行业资讯 Update Time: Hits:2352 Belong Column:

职场中,有人打拼数年之后有房、有车、积攒了几百万的货币资产,但仍然感觉心里不踏实,感觉自己无力应对风险。这种人现在叫“新中产”,这种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焦虑可能也是你我的梦魇。 


从去年开始,有关中产的文章不时刷下屏,比如:什么是中产?为什么充满他们焦虑、怎样焦虑、如何克服焦虑? 


“中产焦虑”成为了这批人的关键词。查了查资料,发现全世界的中产都有类似情绪。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公投脱欧等事件都说明: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式,全球的中产都危机重重,他们经过努力打拼出来的社会地位、财富、幸福感随时都有全面崩塌的可能,所以欧洲和美国的中产才企图用手中的选票维护利益。 


也许这并非是不可解决的难题。


01

典型的中产阶层画像


各国因GDP和具体情况不同,达到中产的条件也会有所差别,但是他们的核心关键能力相差无几——受过中等以上教育、拥有一定技能、可以自主解决生存问题。这群人自认向更高层流动的可能性极小,但又不愿意沦为社会底层,于是保证家庭财务安全和提升生活质量成为追求。 


近期,智联招聘发布《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针对年薪在10万至50万的新锐中产的现状、问题、困惑与期望做了较为全面的调研与分析。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新中产阶层年龄上多受惠于改革开放,经历大学教育,凭一技之长在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自己的位置。无深厚家庭背景的这批人认为能取得成就主要靠着自己的聪明财智和努力。 


如果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那么中产阶层是那些拥有一套房外加几辆车、流动资产过百万的人。这批人有专属称呼“都市金领”、“成功人士”、“高净值人群”,表面光鲜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不安。


02

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表面衣食无忧的中产们常发以下感慨: 


“不能生病!上次感冒就花了三千多……” 


“上有老、下有小,这几百万哪儿够……出点儿事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很多自费药是不能报销的。” 


“得为孩子出国留学移民做准备啊!打听了一下至少500万起,咱还得再努力几十年……” 


由于认为是凭能力和知识改变了命运,虽然付出了种种代价,中产阶层始终相信自己可以为家人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社会保障系统还在不断完善的今天,个人的安稳很脆弱。 


中产阶层人士基本人到中年,没有了年轻人的体力与脑力,为打拼大多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其中很多人已经完全失去了从头再来的勇气与能力,这种局面让他们经不起任何“意外”。 


他们担心失去稳定的工作、失去小康的生活、失去已取得的社会地位,他们生活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之中。 


有种工作叫“火鸡工作”,意思是有些人认为明天会和今天一样好,像不知道感恩节要来的火鸡那样幸福。2016年,好像有个新闻提到银行在裁员。如今变化如此之快,没有岗位是能保你我干到退休的。 


中产阶层作为“知道感恩节要来的火鸡”内心也许更为痛苦和无奈…… 


变身“饲养员”是个方法,毕竟杀鸡对他们而言不是突发事件,于是很多人去创业了,虽然那也是九死一生。 


如果业也不想创,那么可以考虑试着提升下格局。


03

职场人士之狼行天下


有篇曾经流行的文章叫《将要被社会淘汰的N种人》核心就是不能好吃懒做,这个道理一来谁都知道,二来哪天出个N+1种人那多出来的一种说不定就是你我,这种文章格局有待提升。 


职场人的大格局不是什么固定答案,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大概包括:拥有更高层次的视野、探寻式提问的能力、选对目标连续专精的态度。


以下以HR工作为例做简要分析。


1、拥有更高层次的视野 


面试时有个说法“穿出更高一层,成功机率更大”,即应聘职员时穿得像经理,应聘经理时穿着尽量像总监。职场中,思考问题也可以遵循这个思路,HR经理要能站在HR总监的角度思考问题,HR总监要能用公司总裁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这样往往能先人一步,不落窠臼。


历史案例:齐王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刘邦对韩信上书要求封其为假齐王的回复是:“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当时,刘邦与项羽争天下阶段,前者处于劣势。虽然在老板刘邦看来,打工者韩信依仗地盘和能力叫板是种大不敬,不过心怀天下的人视野自然不同于眼中只有齐国一地的人。


汉朝建国后,“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点评:汉高祖刘邦起于布衣,在没有统一天下时就拥有如此之大的格局与视野,之后的成功应该是种必然。无疑站得高些,可以看得更远一些。


2、探寻式提问的能力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有答案并不重要,具备探寻式提问的能力才重要,创新的启发都在问题之中。 


拥有答案之后,我们会停止对问题的思考,这也是看问题格局不高的原因之一。 


真正扼杀思考的是“得出了答案”,无论对错我们都会在此止步,更多时候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我们又开始再次去找答案,再次停在未必正确的答案面前……


案例:“遇到风险我就完蛋”式思维


小A身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孩子之后突然焦虑大爆发,每天担心这担心那,但是思考深度只限于表面,比如:我得更努力赚钱为孩子出国作准备(孩子刚1岁);我不能生病,病了就全完了等。


最近小A读了本有关提问的书,用探寻式提问加深了对未知困境的理解,问题换成了:


会出现哪类风险?如何分级?健康方面的?职业上的?基于不可抗力的突发事件?分别有哪些应对方法?


基于当下资产状况,能承受哪些风险,程度是?不能承受哪些风险?标准是什么?   


现有的社会网络能帮我抵抗哪些风险?如何拓展社会网络? 


细化问题,问的更加具体真切,这会有助于我们提出预案,而不是充满焦躁地坐在原地,由于困难超出了认知负荷而不做任何反应。


点评:虽然我们自小受到的都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育,虽然走入社会之后也深深知道“对与错之间存在很多的灰度级”,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尽快得到答案,而不是更好的提问题。


Tips:连续25问


 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重复地提出至少25个问题,不求答案,只是提出问题。之后,我们会发现对问题的理解会有所加深,即使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记住思考止步于答案而非问题。

选对目标连续专精的态度。 


以前有些行业有“越老越值钱”一说,比如:HR、会计、咨询师,相对于刚从业的年轻人,这些行业中的资深人士由于见多识广,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好的薪水谈判筹码。 


但是第三方外包服务来了、人工智能来了,刚才的话也未必就全对。 


选对努力的目标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人人都知道应该把精力集中在自己不容易被替代的技能上。 


与此同时,针对“什么是自己不易被替代的技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这答案也是不少人跻身中产的力量之源。笔者在此只强调一项未来必备的通用技能“连续专精”。


小说故事:鞭去神留


清末,民间有个武师叫傻二,一身功夫全在脑后的鞭子上。他凭能耐打败本地武师之后,还击败日本来挑战者,武林人称“神鞭”。


一次跟有世交的前辈刘四叔吃饭,对方道出了傻二的家学渊源:“本来你家练的是头上功夫,都是光头,后来清军入关要留辫子。事情逼到这儿了,有能耐就变,没能耐就死。你祖上把功夫改到了辫子上,创出了辫子功。这一变就又成了绝活。”


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后,傻二参加了义和团。激战中辫子被打断。

……

数年之后,江湖上出了一位枪法如神的义士,大家发现他就是当年的傻二,他由“神鞭”变成了“神枪”,鞭去神留。


故事最后,傻二说出了其中奥秘——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变的就得变。无论怎么变都难不倒咱们,什么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一变还得是绝活!


点评:以上就是冯骥才小说《神鞭》的情节,道出了“连续专精”的核心,是我们在进入新领域时,快速掌握新技能成为专家的能力。 


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时的适应,而是娴熟地持续改变,不断去适应。自以为可以停一停的人估计已经掉队了。


换个角度看,中产阶层的焦虑也许是件好事,他们由于怕自己掉队只能不断努力,没法躺在之前的成就里。以前是不愿意躺在功劳薄上,现在是有功劳薄也躺不住。很多中产阶层能保留成就应对焦虑,那么活得就要像在水里游的鸭子,表面悠闲鸭掌却在水下划得飞快。 


狼行天下吃肉!不能停! 应对焦虑的良方并不在于赚多少钱,而是永远不要让自己失去赚钱的能力。